激活青城文博资源 擦亮首府城市名片

发布时间:2022-09-2 浏览次数:2263 来源:青橙融媒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记忆库,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展示平台。做好文博工作,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首府影响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呼和浩特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府将充分挖掘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归化城老街区展示馆


归化城老街区展示馆位于玉泉区玉泉一巷,于2021年8月15日落成,当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共分六大板块,分别为归化发端、民族交融、文化汇集、古城风光、星火燎原、塞上商埠,除了展出大量老照片、老物件,还通过声光电等技术展示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展示馆的第一部分“归化发端”区域,详细展示了归化城建城历史。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驻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选址在秦汉万里长城南部、黄河大黑河北岸的土默川平原兴建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3年后城池竣工,明廷赐城名为“归化”,当地蒙古族人民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库库和屯,汉语译为“青色的城”。归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旧城区的雏型。1913年归化城与绥远城合并为归绥县,后更名为归绥市,随着不断发展变迁,在1954年,改称呼和浩特市,被正式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来到这里,可以看到玉泉区100多年前的样子,沙盘模拟区都是按照原比例修建的,可以看到很多老照片和老物件,而六大板块也从方方面面展示了归化城的历史。同时,为了使广大市民和游客能够更加了解历史,归化城老街区展示馆特提供免费讲解服务。”玉泉区景区办赵红伟介绍。


在归化城老街区展示馆,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表,把市民和游客带回到了“老旧城”,重温了呼市老街区的发展历程,让市民和游客了解归化城历史,使老城文脉生生不息。今年,玉泉区又对展示馆进行了升级、改造,布展面积达24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从2021年设立的四个部分升级为六个部分,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熟悉归化城老街区故事,并通过策划和设计,用好展览资源,讲好展览故事,加强创意,通过数字科技、流动展览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让观众走进展厅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回味,让更多观众从中受益。


马头琴艺术博物馆


“看到这里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乐器真是让人眼界大开,通过参观马头琴艺术博物馆,可以了解呼和浩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发展史,真是非常难得的精神享受。”游客贾晓凡说。


马头琴是民间拉弦乐器,相传有一位牧人怀念自己的小马,于是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此得名。在位于内蒙古大盛魁文创园内的马头琴艺术博物馆,就由不同的展厅分别展示了不同的马头琴,是马头琴爱好者以及对内蒙古民俗文化、音乐史感兴趣的朋友必来之地。


马头琴艺术博物馆致力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发掘,收集了大量的蒙古族民族乐器,其中包含马头琴、冒顿潮尔等多种乐器,还收录了各种民族音乐、表演视频等版权,自建馆以来好评不断。


在馆内,记者看到有不少学生在参观。马头琴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敖迎春介绍,博物馆诚邀马头琴及其相关艺术领域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建了各领域的大师工作室,通过借助“民族音乐进校园”这一高效的传播载体,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研学、游学活动。据了解,马头琴艺术博物馆已经与多所学校合作,设立了艺术传承驿站、教育基地等传扬马头琴文化。博物馆多次面向中小学生开放,让学生们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博物馆还开设了艺术大厅文化沙龙,确立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主题和课程内容,涵盖了马头琴乐理及演奏教学、马头琴制作技艺展示及教学、冒顿潮尔制作技艺及教学、冒顿潮尔乐理及演奏教学、蒙古弓箭制作技艺及教学、蒙古弓箭射艺展示及教学、蒙古象棋技艺及教学、蒙古茶艺展示等一系列精彩内容。


青铜器艺术博物馆


青铜器艺术博物馆是我市一家集收藏、展览青铜器为一体的民俗博物馆,位于五塔寺前街。8月30日,记者走进这里进行探访。


博物馆创办者孟凌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2012年孟凌选址青城建立青铜器艺术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0平方米,由两个展室构成,现有藏品300余件,主要是向社会征集而来。


上起商周,下迄明清,跨越绵绵三千余载。展室内有精美神秘的青铜器,绚丽多彩的陶瓷,千姿百态的陶俑,璀璨夺目的金银器,精美绝伦的丝绸,巧夺天工的玉器,还有大量的货币、建筑类文物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反映内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使观众能够了解内蒙古青铜器的灿烂文化,了解呼和浩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今后,青铜器艺术博物馆将不断扩大征集范围,加大征集力度,希望建成一个集博物展览、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场所,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博物馆。


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作为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地标,如今已成为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域性特色博物院,形成包括匈奴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昭君故里展馆、王昭君非遗馆、昭君书画院和青冢藏墨馆等在内的,集收藏、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于一身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不仅是人们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文化艺术宝库,领略昭君文化奥秘的重要窗口,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和传播内蒙古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坚持讲好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历史教育使命。


昭君博物院位于玉泉区。其前身是呼和浩特市王昭君墓文物保管所,始建于1984年,2006年正式更名为昭君博物院。2017年新馆建成对外开放,占地面积45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平方米。2021年3月起免费向公众开放。有着“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教育普及基地”“内蒙古统一战线实践教学点”“内蒙古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等诸多荣誉。


自建馆以来,昭君博物院就以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现有藏品348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00件(套),涵盖古今,品质精良,种类丰富。北方系青铜器、匈奴文物,辽契丹文物,昭君题材老月份牌广告画、木版年画,现当代书画和金石拓本,民俗文物等,都是极具地域特色及学术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物。藏品主要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出土和近年来的征集积累,尤以青铜器、陶器、年画等颇具特色。


昭君博物院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形成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立体化高品质展览体系。陈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昭君出塞 胡汉和亲”为主题,由《昭君出塞》《匈奴与中原》《中国古代和亲文化》等3个历史文化专题陈列和《昭君故里民俗展》《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播》《昭君民俗艺术展》等专题展构成。其中《昭君出塞》展荣获全区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





责 编:武 彬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