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作品 | 土木轮回,昭君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0-11-24 浏览次数:2540 来源: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张广源


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创作的内蒙古昭君博物馆新馆于近日建成。UED杂志近日针对该项目的设计采访了设计主持曹晓昕建筑师,他在采访过程中谈到了他们在文保、材料、构造等方面采用的众多独特理念和做法。



设计主持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

第三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

器空间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昭君博物院景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6公里处,距离白塔机场约20公里,东侧紧邻209国道,北接内蒙古风情园。现有场地以青冢为视觉中心,沿中央神道主轴两侧建有原和亲园、匈奴博物馆、昭君故里游园、单于大帐等建筑。博物馆新馆选址在神道南侧,守住神道两端,与青冢遥相呼应,并且串联整个场地。由于坐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新馆不单作为旧馆的升级,同时也起到了景区大门的作用。青冢是旅游区的主核心,新馆设计为一种谦逊的姿态,进行自我弱化,降低高度、调整虚实为了凸显青冢,形成青冢与新馆和谐的主次关系。同时新馆的外轮廓成为青冢的天然景框。


△ 中轴线上博物馆与青冢的共生关系  ©张广源


[ 关于选址 ]


昭君博物馆的选址处于昭君青冢轴线的南端,按照我国文保规划的现状,这样的方案选址一般很难实现。但由于青冢地块局促,昭君博物馆又很难在和文物区完全不相干的位置上建造;另外昭君青冢本身有大约两千年的历史,在青冢南延轴线上却都是近现代建筑,基本上有一个由北向南历史迭代向下的过程,昭君博物馆正好处于近现代历史延续的位置。


△ 昭君博物馆区位图


新馆地处整个景区的南延,又是轴线的起点,不仅要和青冢产生某种时空对话的关系,还要和近现代历次叠建而成的轴线产生关系。同时原有景区级别从4A提至5A,新馆又承载了包括游客中心、餐饮、销售旅游商品等一系列功能。可以说,这个位置,为设计带来了更多挑战。


△ 从青冢延伸而来的轴线


昭君博物馆是为内蒙古自治区七十年大庆而建设的。由于种种原因,我从接到这个项目到预计完工只有两年,留给设计的时间只有很短的几个月,甚至很多设计问题会在施工过程中解决。于是我们要构筑一个快速建造和搭建的体系,让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搭建和建筑的相对永恒性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这对于建筑师是非常大的挑战。


△ 远眺昭君博物馆   ©张广源


[ 土木印象 ]


关于形式,我们考虑得并不多。我想让房子回归一个最为低调或者最为自然的状态。昭君博物馆和我以前做的房子,或者说和所谓绝大部分现代建筑有很大差异,看不到太多的手法。我想用材料营造这个空间,所有的建筑语言也都是属于这个材料的语言,与其说是对形式的构想,不如说是对材料的构想。

昭君青冢是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据考古推断,其上曾经有木构楼阁建筑。我们当今再建的时候,更愿意用一种新“土”“木”跟它取得材料上的对话。当然,现在不适合再用夯土,我们用混凝土作为新“土”来构建整栋建筑的表皮,同时采用了胶合竹材料的竹钢作为“木”的对应,因为竹钢的力学性能比较好,所以我们会把它纤细、受拉的一些特质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 混凝土挂板——新的“土”   ©张广源


我们发现,混凝土实际上和夯土具有某种相似性。大家可能会对此感到惊讶,为什么?它们都属于冷胶凝性材料,生土在夯土过程中也会加入灰料,产生一些化学变化。国内有很多的建筑师也用混凝土做夯土表面,昭君博物馆的突破,在于抓住了两种材料工艺的相似性,我们也思考用混凝土做“夯土”和真正夯土的差异在哪。由于需要在短期内建造完成,昭君博物馆采用了大量工厂预置的混凝土挂板,板缝干脆没有处理,完全地暴露出来。这暗含着我要表达的技术伦理——这是板而不是真正的夯土,虽然有着和夯土极强的相似性。


△ “土”与“木”的结合  ©张广源


我们在木结构的设计中加入大量的斜杆,受拉和受压的这些斜杆形成一个巨大的雨棚作为景区入口。在当下的工艺和快速建造的前提下,木结构之间不可能再采用榫卯连接,而是采用了角件连接,但是通过对构造的设计,只有一些比较细小的铜的拴钉的头暴露在外面。这样的工艺暗示既达到了材料的相似性,又保持了现有材料和传统材料的距离,让它们在“像”与“不像”、“熟悉”和“不熟悉”之间去和青冢取得对话和联系。


△ 入口处雨棚   ©孙海霆


[ 空间营造 ]


我们在广场做了一个巨大的一个漏斗型的下沉空间,有意把人们引导汇聚到这样一个相对窄小的节点上,再像漏斗一样输送到整个参观轴线。我们将博物馆的体量分开,高度上正好能够隐约窥见青冢,然后通往下沉的漏斗型空间时青冢在消失,面前是博物馆,穿越过程当中青冢又被再次窥见,直至全部呈现。人在穿越的过程中实现和青冢的互动:窥见—消失—显露—全部呈现,让人们在视线上对青冢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在两馆连接体中打开两个三角窗,通过三角画框再一次框住了青冢。


△ 和昭君青冢的关系


△ 和昭君青冢的关系


△ 贯穿园区景观轴线的三角框景窗外部   ©孙海霆


△ 贯穿园区景观轴线的三角框景窗   ©张广源


两个展厅分别以昭君生平和匈奴历史作为主题,在匈奴历史展厅里我们设计了矩形的中庭,昭君生平展厅则采用了圆形的元素,因为展览内容不一样,我们在塑造中庭空间时让它们保持了一定的差异性。


△ 一层平面图

1 展厅 2 中庭上空 3 连廊 4 室外平台 5 贵宾室


△ 二层平面图

1 展厅 2 中庭上空 3 连廊


△ 剖面图


△ 展厅空间   ©孙海霆


中间的坡道特别有意思。在建筑外部,我们有意通过材质、建构产生的重量感和青冢对话,在内部,则用钢索把坡道吊在空中,产生一种失重感,阳光从顶部倾泻而下,和户外形成特别强烈的反差。在室内,我还提出“内景”的概念,人们在坡道上像园林一样在不同的角度审视空间以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两个契合各自中庭空间形态的连桥与坡道不仅引导人们游走、观察,还使展厅在水平和垂直的两个维度被串联起来,同时使展厅空间与中庭公共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 室内坡道   ©张广源



工程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设计时间 2015年

建成时间 2017年

用地面积 40400m2

建筑面积 15092m2

建筑 曹晓昕、尚蓉、梁力、宋涛、詹红、范佳

结构 余蕾、李季、董越、刘会军

机电 安岩、车爱晶、李京沙、屠欣、王莉、吴磊

总图 连荔、朱秀丽、张蓉

景观 刘环、刘卓君

智能化 任亚武

摄影 张广源、孙海霆




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办原创,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支持的昭君博物馆建筑品谈会,将邀请知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政府决策者、项目甲方等,共同走进昭君博物馆,通过实地走访与多角度对谈,细微揭示建筑的构思与建造点滴,升华设计体悟,促进行业学术交流。我们将继续关注该项目,进行后续报道。





编 者 按:原文载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曹  琪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