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从汉初无奈地选择到唐朝积极和亲直至满蒙一体,除了宋、明两代,作为统治者远交近攻、调处国家和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的外交策略,和亲之举一直不绝于书。因此,一部中华民族史,既不乏金戈铁马,更少不了儿女情长。英雄的热血与美人的热泪,同时成为铸就千古青史不可或缺的内容。研究中国古代和亲女性,弘扬中国古代女性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对当下的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和亲;女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7)03-0079-0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亲之策,源远流长。不管是在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中,还是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和亲都占有突出的地位,是一项重要的组成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内容。
一
和亲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栾氏,而固与范氏和亲”。这里的和亲,是指晋国的中行氏与范氏两个贵族家族联合对付栾氏所进行的修好活动,没有姻亲关系。《周礼·秋官·象胥》载:“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这里的“和亲”是指华夏与蛮夷戎狄之间的修好活动,也没有姻亲关系。其实,具有联姻关系的修好活动早于“和亲”之名的出现。《史记·五帝本纪》注《正义》引《帝王纪》云:“帝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这四妃分别是元妃邰氏女,次妃娀氏女,次妃陈丰氏女,次妃娵訾氏女。这位传说中的帝喾实行的是多元和亲。在商朝、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多种性质的联姻。总之,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和亲”之名以及许多类似于汉朝以后和亲性质的联姻,但名实相符的和亲则始于西汉。
根据崔明德所著《中国古代和亲史》和其它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以及对相关文物调查初步统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和亲情况如下:先秦时期政治联姻约225次。其中华夏与夷狄约有18次、传说与三代时期约有43次、东周与诸国及狄约有9次,郑与诸国约有16次、卫与诸国约有17次、齐与鲁约有12次、鲁与杞约有4次、鲁与莒约有5次、鲁与诸国(齐、杞、莒除外)约有21次、秦与晋约有7次、齐与晋约有5次、宋与诸国约有15次、楚与诸国约有28次、邾与齐等诸约有5次、春秋战国时期约有20次。而从汉至清的和亲,自西汉和亲乌孙的刘细君开始,则有426次之多。这期间,还有蒙元时期蒙元与弘吉剌部联姻39次、与斡亦剌部联姻27次,与亦乞列思部联姻23次,这些联姻从总体来看,都属于政治婚姻,但其和亲性质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笔者从众多和亲女性之中,选择了有文字记载,历史资料相对具体、清晰、真实,自西汉和亲公主刘细君开始的22位和亲女性作为代表,对中国古代和亲女性进行一定的研究,试图通过她们的侠骨柔肠、报国热情、悲壮人生和奉献精神,为人们展现一幅幅巾帼不让须眉的生动画面,彰显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而不倒的文明古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这22位和亲女性分别是:西汉时期的刘细君、刘解忧、冯嫽、王昭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武威、蠕蠕、阿史那、千金公主,隋朝时期的义成公主,大唐时期的弘化公主、衡阳公主、九江公主、交河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元朝时期的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宝塔实怜公主、宝塔失里公主,清朝时期的布木布泰。
二
笔者以和亲的时间为序对这22位和亲女性进行阐述。
(一)两汉时期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国力贫弱。势力强大的匈奴趁机屡屡南下,入侵中原,与西汉王朝公开叫板,严重威胁到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逼无奈,只得亲率大军20万,准备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击败匈奴,解决北方的边患问题。没想到,刘邦率军一到平城,就被40万匈奴大军围在了白登山,整整7天,“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汉书》卷94上《匈奴传》第64上)。万般无奈之中,刘邦只得采取大臣的建议,派人私下去见匈奴单于冒顿的阏氏,送她许多金银珠宝,求她出手相救。经阏氏从中周旋,劝说冒顿撤兵:“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且汉主有神灵,单于察之。”(《汉书》卷94《匈奴传》)单于便放了刘邦一条生路,让其逃回中原。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白登之围虽解,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却并没有解除。自觉无力与匈奴抗衡的刘邦,采用了大臣娄敬的建议,主动与匈奴结“和亲之约”,以“救安边境”,开了中国历史上“和亲”外交的先河。打动刘邦的,是娄敬这一番说辞:“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于太父抗礼者哉?”(《史记》卷99《刘敬列传》)自此,通过出嫁当朝公主,以和亲方式通好异域、异邦、“异种”,便成为大多数中原王朝以及各少数民族政权奉行不悖的一种政治行为。班固在《汉书》中说:“和亲之论,发于刘(娄)敬。”源出于此。
不过,这些以公主名义和亲异族的女性,并不全是真正的公主,其中有一部分是将宗室女封为公主和亲,还有将平民封为公主和亲的。将宗室女封为公主和亲匈奴,也是自刘邦开始。当初刘邦采纳娄敬之策,答应主动与匈奴和亲后,为表诚意,本是准备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匈奴,但遭到了鲁元公主的母亲吕后的坚决反对,她说:“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 奴!”(《史记· 刘敬传》)无奈之中,刘邦只得“取家人子为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以假代真,将一名宗室女封为公主,和亲匈奴,并派刘敬为和亲使者。不管是真公主,还是被封的公主,在西汉初期并没有如愿达到停止干戈,熄灭烽火,使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的目的。匈奴一边迎娶西汉公主不断,一边照攻中原地区不误。汉匈和亲,只是稍稍给西汉王朝留下了一个喘息的余地,带来了休养生息的 发展时间。因此,据《汉书》记载,这期间虽然先后有9位宗室女被封为公主和亲匈奴,却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丝痕迹,仅一个数字而已。
中国古代第一位青史留名的和亲公主,是和亲乌孙国的汉朝公主刘细君。公元前105年,是距今2100多年的汉武帝元封六年。此时,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使汉王朝经济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大增。特别是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史记·平准书》)这时的汉武帝刘彻便准备以武力来征服匈奴,解除边患,一雪几十年之耻了。但是,他也深知,匈奴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靠硬拼恐怕还是不行,他想出的第一招,便是远攻近交。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能从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中寻找到共同抗击匈奴的盟友。
他找到的,是在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里势力相对强大,为匈奴右臂的乌孙国。于是,因父母双亡、自小被汉武帝收养宫中,才貌双全、深得汉武帝喜爱的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被汉武帝封为公主,怀抱着汉武帝特命乐工为她制作的便于马上弹奏的琵琶,于公元105年远嫁西域,和亲乌孙。刘细君受到了乌孙人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他们亲切地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即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乌孙昆莫猎骄靡更是欣喜异常,立即封刘细君为“右夫人”。汉乌联盟,因为刘细君的出嫁,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刘细君巧用手中的利器-柔软无比的丝绸和独具中原风味的拿手菜,上下疏通、广泛交游,大力传扬汉王朝的繁荣强盛以及跟乌孙结盟的诚意。不久,刘细君不但赢得了老昆莫的信任,也赢得了乌孙上下的好感,没让后她一步嫁给老昆莫的“左夫人”匈奴公主抢了势头。可是,虽然刘细君时刻不忘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克服了从生活到语言到居所与中原迥异的种种困难,却始终接受不了乌孙的收继婚制,不能接受老昆莫的安排改嫁给他的孙子。最终刘细君还是改嫁了,但被迫改嫁后仅仅两年,即公元101年左右,刘细君郁郁而逝。虽然刘细君在乌孙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但作为一位和亲公主,却为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宁做出了巨大牺牲,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留下芳名的和亲公主,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第一位女性,也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乐器琵琶的首创之人(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明 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后人一直没有忘记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为之咏叹:“塞北虏郊随手破,山东贼垒掉鞭收。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剑拔青鳞蛇尾活,弦抨赤羽火星流。须知鸟目犹难漏,纵有天狼岂足 忧。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
在有汉一代,第一位青史留名的是刘细君,但在和亲中发挥较大作用的和亲公主却是西嫁乌孙的解忧公主和千古流芳的王昭君。西嫁乌孙的解忧公主,叫刘解忧,是西汉原楚王刘戊的孙女。汉景帝时,即公元前154年,刘戊与吴王刘濞合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事败后,刘戊自杀身亡,家族中人绝大多数也被诛杀,只有极少数人得以侥幸活了下来,这其中就有刘解忧的父亲。因此,刘解忧和刘细君一样,也是罪臣之女。在刘细君病逝后,刘解忧被汉武帝封为公主,令她踩着刘细君的足印,继续和亲乌孙。她和亲的丈夫,就是刘细君的第二任丈夫乌孙昆莫军须靡。刘解忧这一去,就是50年。在这50年里,她先后嫁给两代三任乌孙国王,对乌孙的政治以及整个西域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成功实现了西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和亲成功的背后,饱含着刘解忧的胆识、智慧和血泪。嫁到乌孙后,她也被封为右夫人。在乌孙,以左为贵。左夫人是匈奴公主。乌孙虽然已心向西汉,但迫于近在咫尺的匈奴的势力威胁,乌孙还不敢与匈奴断绝关系,只能小心翼翼地平衡着与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将汉朝公主封为右夫人,将匈奴公主封为左夫人。刘解忧在侍女冯嫽的帮助下,与匈奴公主斗智斗勇,竞争乌孙昆莫的宠爱。但令人着急的是,她婚后多年却没有生育,而匈奴公主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泥靡,并很快被确定为王位继承人。外交的天平,顷刻间倾斜向匈奴,刘解忧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约四五年后,军须靡突然一病不起,立下遗嘱,因泥靡太小,便让自己的堂弟翁归靡继承王位:“泥靡大,以国归之。”(《汉书》新注九十六卷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要求等泥靡长大后,把王位还给他。
翁归靡继位后,依旧娶了匈奴公主和刘解忧 为左右夫人,因他身体肥胖,被称为肥王。作为乌孙历史上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豪爽健硕、胸怀大志的翁归靡很快就喜欢上了善解人意、进退有度、聪明开朗的解忧公主。更为幸运的是,婚后几年之内,刘解忧连着为肥王生下三个王子两个公主,成为名副其实的乌孙国母,不仅让肥王从生活上对她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就是在一些国家大事上,也时常听从她的意见。如此一来,形势就又发生逆转,乌孙日渐亲近大汉,而远离匈奴了。不仅如此,刘解忧虽为女儿身,在胆识、才智和政治眼光上也确实巾帼不让须眉,她不仅努力去影响乌孙政局,还眼高一着,以乌孙为基地,派侍女冯嫽出访西域诸国,以扩大汉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冯嫽的出访,不但使西域诸国对大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争相与汉交好,也使刘解忧在乌孙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至此,和亲政策可以说取得初步的成效。
当然,和亲取得成效,也还取决于当时汉王朝、乌孙、匈奴之间力量的彼消此长。汉武帝上位之后,对匈奴采取了武力攻伐的策略。经过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将领数十次的打击后,实力就再也比不了从前了,而汉王朝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上均处于上升时期。随着汉朝在西域的军事、政治影响的越来越强,乌孙等西域诸国想摆脱匈奴的掠夺统治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为刘解忧、冯嫽她们发挥和亲威力,结盟西域诸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才有了汉朝联手乌孙击败匈奴的胜利,使西域诸国唯大汉马首是瞻,汉朝欲断匈奴右臂的计划完美实现,乌孙自此成为钳制匈奴的重要力量。与之相反,曾横行北方、挥鞭南下的匈奴在汉武大帝的数次强力征讨和西域诸国的联手攻打之下,连连战败,威风不再,内部四分五裂,自相残杀,眼见不保。特别是经过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三大战役之后,匈奴主力被击溃,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上》)。这一局面的形成,刘细君、刘解忧功不可没。正因为有了刘细君和刘解忧的前期努力,才有了数十年后,匈奴单于呼韩邪亲到长安,“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汉书·匈奴传》)的盛事,才有了汉朝宫女王昭君主动“请掖庭令求行”(《后汉书·南匈奴传》),和亲匈奴的壮举。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以后,在她及她后人的努力下,使汉朝和匈奴之间数百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汉书·匈奴传赞》)的和平盛世。而在王昭君之前,那些以公主之名依娄敬之策与匈奴的和亲,在汉弱胡强的背景下,没有一例和亲成功。王昭君创下的功绩,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不仅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戏曲、电影、电视剧、书画等作品,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牢记着这位给汉匈两族带来和平的美丽女子,在王昭君的家乡有流传久远、人人传唱的唱本《昭君和番》,在内蒙古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昭君坟,其中,以呼和浩特南郊的“青冢”是为有名。董必武曾为其题词: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联合国有关会议更是赞美王昭君是“长江女儿、草原母亲、和平使者”,认为昭君出塞把昭君出生地的长江文明,和亲出发地的黄河文明,出塞地的草原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集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于一身,千古罕见;生动再现了我国作为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多元一体格局”(郝诚之《长城内外皆故乡》)。
(二)魏晋南北朝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社会进入数百年的大动荡、大分裂,同时也是大融合时期,除了中原王朝,各少数民族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这些建立了政权的少数民族,有不少跃跃欲试,准备问鼎中原,因此,民族矛盾显得特别尖锐。各政权集团之间用来迅速结交外援或瓦解对方力量的有效方式,还是和亲。因形势的严峻,各政权集团想要结成同盟的心情迫切,因此,此时的和亲放宽了要求。不 管是哪个民族,都可以随意娶嫁真公主,放弃 了汉时所谓的华夏正统论。由于少数民族势力的崛起,中原长期混战不断,中原王朝对嫁过来的少数民族公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恭敬。
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293年到580年,先后有14位和亲公主被立为嫔妃或皇后,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入塞和亲的女子。如有由北魏出嫁北凉的武威公主、由柔然和亲东魏的蠕蠕公主、由突厥和亲北周的阿史那公主、还有北周唯一一位出塞和亲突厥的千金公主。这与两汉时期多是中原王朝女子出塞和亲夷狄,而少有夷狄女子入塞和亲中原的情况大不一样,究其原因,均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的大形势有关了。而在这种社会形势之下的和亲,成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的最好诠释。如入塞和亲北周的突厥阿史那公主的命运和出塞和亲突厥的北周千金公主的命运,就截然不同。有国力蒸蒸日上的突厥作后盾,阿史那公主嫁入中原后,虽然局势混乱,政权更迭,历经北周、隋朝两代,但阿史那公主都一直享受着她的荣华富贵的生活,并且连连受封。公元578年,周文赟尊她为皇太后。579年,周文赟册尊她为天元皇太后。580年,周宣帝又将阿史那尊为天元上皇太后。等到北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后,将阿史那尊为太皇太后。阿史那公主和亲北周,除了在政治军事方面对中原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中原地区的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小就能歌善舞,酷爱音乐的阿史那公主出嫁时,她的父亲木杆可汗为了让女儿来到中原后过得快乐,就广征西域龟兹、疏勒等国的能歌善舞者数百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乐舞队,将其作为陪嫁送到了长安。这样,就把优秀的西域音乐舞蹈艺术带到了中原,极大地促进中原与西域文化艺术的交融,并对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变革性的推动作用。从阿史那对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来看,她可以堪称是一位伟大的“艺术使者”了。
而和亲突厥的千金公主,则是另一番情景。自幼手不释卷,长大后才貌双全的千金公主是北周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公元579年,北周皇帝一纸诏书,将这朵被长安城里的达官显贵们争相聘娶的玫瑰送到了飞沙走石的北方。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不到一年,她的国家北周山河破碎,被杨坚建立的隋朝政权取而代之。她的亲人因为不甘将朝政大权拱手让给异姓人,准备联合起来对付杨坚,却被杨坚识破,功败垂成。千金公主的亲人被杨坚残暴地诛灭九族,一个不剩。国破家亡之恨,让千金公主发誓要为父母为家族为故国报仇雪恨。于是,这个本来是肩负着和平使命而去的和亲公主,却怀着刻骨仇恨一心要挑起突厥和隋朝两国的战争,一心希望丈夫能够打败中原王朝,甚至不惜委曲求全认隋文帝为父,改成大义公主,最后却仍因她的一首于悲愤中题写的屏风诗,被隋文帝以此为柄,使用离间计,在隋开皇十三年,即593年,让作了三任突厥可汗的可贺敦、一心复国雪恨的千金公主惨死在丈夫都蓝可汗剑下,成为改朝换代历史祭坛上一个悲壮的牺牲品。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也采取了宽泛的和亲政策。李鸿建在《和亲,那些远去的倩影》的序里对隋唐时期的和亲状况分析得比较透彻。他说,在隋唐时期,无论是和亲对象,还是和亲的地域范围,和亲的目的,都超过了前朝。而和亲公主本人,也越来越多地在其中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影响着双边多边关系。如和亲突厥的义成公主,就利用其可贺敦的地位,解了隋炀帝雁门之围;出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主动上书唐玄宗在赤岭竖界碑,多次调解唐与吐蕃之间的冲突;出嫁回纥的咸安公主,则在调解唐与回纥的绢马贸易纠纷中起了重要作用。唐朝国力强盛,加之统治者带有鲜卑族的血统,因此对少数民族更能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立国之初,唐高祖李渊就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旧唐书》卷一《高祖传》)唐太宗李世民在与大臣讨论与薛延陀部和亲问题时甚至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贞观政要》)唐王朝先后与周边的突厥、吐谷浑、铁勒、吐蕃、契丹、奚等七个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和亲,效果十分显著。
正因为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放,所以还出现了长住娘家的和亲公主,如衡阳公主、九江公主和交河公主。这三位在唐初嫁入突厥的公主,与其他和亲公主相比,身份不同,婚后生活也不同。前两位是大唐当朝皇上的亲妹妹,是真正的金枝玉叶。后一位是突厥可汗的女儿,后又被大唐封为大唐公主,成为双料公主。三位公主结婚后,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娘家,前两位所嫁的突厥人因已归顺大唐,成为大唐高官、军中大将。因此,两位公主婚后仍居住在长安,生活在亲人身边。后一位则被大唐册封为可汗,交河公主虽以大唐公主的名义与其成婚,也仍然生活在西域大草原,未离开自己的亲人。颇具经商才能的交河公主还利用双料公主的身份组织商队在大唐和突厥边境做起了生意,成为富敌一方的大富婆。甚至还出现唐德宗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咸安公主嫁到回鹘的和亲之举。咸安公主在回鹘生活了二十一年,创造了历嫁祖孙三代、两姓、四位可汗的和亲记录,一举超过汉时的解忧公主和隋朝的义成公主。当然,唐代和亲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成公主入藏了。
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文成公主,给吐汉两族带来了近四十年的和平安宁。文成公主的和亲,颇具传奇色彩。文成公主入藏之前,唐朝对远在雪域高原,从无来往,对自己也暂无威胁的吐蕃,并未放在心上。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却通过大唐天子唐太宗赢得诸蕃酋长的尊称-天可汗,纷纷到长安朝贡聘问的事实,知道了唐朝的繁荣发达,国富民强,羡慕大唐的文物制度,礼乐冠裳,迫切地希望与大唐接触,建立关系。他先是派使者出使长安,接着提出和亲。唐朝一是因为对吐蕃不了解,二是因为吐蕃远在天边,对自己没有威胁,便断然拒绝了松赞干布的求亲。没想到,唐朝的拒绝激怒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冲天一怒为红颜,挥兵东进,直指唐域。他先是破了与大唐结亲的吐谷浑等族,再率兵20万攻下唐境松州,对左右扬言说:“公主不至,我且深入。”(《新唐书·吐蕃传》)又致书唐太宗说:“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吐蕃史书《世系明鉴》)公开威胁唐朝与其和亲。后来,大唐虽然击退松赞干布,但通过这次较量,也深刻认识到松赞干布非等闲之辈,答应同吐蕃和亲。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和亲吐蕃。自此,吐汉相安四十年。但是,吐蕃并非是一块政治净土,政权争斗也相当激烈。文成公主一去四十年,即使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的三十年间,也能让吐汉两族基本维持平安稳定、同盟友好的局面,既与文成公主的努力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大唐的国力强大分不开。文成公主入藏,开启了汉藏交往的历史,打开了通往雪域高原的友好之路。
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最为悲惨的,莫过于大唐时期和亲契丹的静乐公主和和亲奚族的宜芳公主了。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都是唐玄宗的外孙女,为了笼络住“异种同类”、互为表里、一叛俱叛、一附俱附的契丹和奚两族,唐玄宗将自己的两个外孙女分别封为公主,在公元745年的三月十四日,将她们同时嫁给了契丹与奚。悲剧的是,因唐玄宗宠信安禄山,养虎为患,“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契丹、奚各杀公主以叛”(《资治通鉴》卷215)。也就是 说,因为安禄山的数度侵掠,契丹和奚不堪其扰,生了叛逆之心,结果在当年的九月,和亲还不到半年的时间,两位公主就被契丹和奚相约在同一天将她们杀害,叛了大唐。只留下宜芳公主和亲经过虚池驿站时题写在屏风上的一首浸透泪水的诗作《虚池驿题屏风》流传在世:“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 路泣相看。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据考证,这一首诗,也是唐代和亲史上唯一一首由和亲公主亲自创作的诗词。
(四)北宋与元代
北宋时期,因为理学兴盛,君臣们总是把和亲政策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从体面、尊严等方面来审视和亲,提出“和亲辱国”的极端看法,因此,有宋一代,没有和亲之举。而到了辽、夏、金、元时,由于这几个政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没有伦理道德上的束缚,所以这一时期的和亲,频繁而且干脆,礼仪从简,成婚迅速,功利性更强,并且和亲目的和和亲类型也变得多种多样。这其中最突出的是元与高丽的联姻。据史料记载,在元以前,虽有中原王朝纳朝鲜半岛女子为嫔妃的事,却未曾有中原王朝公主嫁入半岛的记载。到了元代,自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高丽世子王愖以后,在此后的80余年里,高丽国王娶元朝皇帝或王室成员之女为王后,就成为一种例制。高丽国自忠烈王王愖的六代7位高丽王,除忠穆、忠定二王死于未成年未及婚配外,其余的都娶的是元朝公主。80年余年间,先后至少有7位元朝公主嫁入了高丽王室。虽然远离了故土,但这些元朝公主,凭借着娘家强大的势力,在高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高丽的“太上皇”。这些公主一旦与高丽国王结婚,无论高丽国王是否已有嫔妃,都立刻被册立为正宫王后。如有所出,则自动获得嫡子的地位,且优先立为世子,日后再成为国王。这样一来,高丽国就被牢牢地控制在元朝手中,成为元朝东征日本的前哨和基地。
在嫁入高丽的元朝公主中,最为骄横跋扈的莫过于第一个嫁入高丽的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了。忽都鲁揭里迷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亲生女儿,身份的高贵,国家的强大,让她有恃无恐。忽都鲁揭里迷失嫁入高丽后,不仅容不下王愖以前的王妃,想尽办法置她于死地,对她的丈夫-高丽国王王愖也是不分场合的张口就骂,抬手就打,乃至棍棒相加,令他颜面扫地。王愖个人虽然受尽侮辱,但自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嫁入高丽后,他的国家高丽在元朝的护翼下,取得了一个驸马国的地位,在元朝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每次去元朝朝拜也会得到很多赏赐,还从元朝手中收回了耽罗岛。而忽都鲁揭里迷失也毕竟是忽必烈的女儿,也还有明白事理的一面,她自小能歌善舞,喜欢音乐,却不允许王愖有此爱好,不允许他玩物丧志而影响了国家政事。因此,个人的损失换来了国家的安定与强大。
嫁入高丽的元朝公主,还有改嫁未成的“叛逆”之女宝塔实怜公主。宝塔实怜公主是元晋王甘麻剌的女儿,她是在公元1295年底被元成宗封为公主,嫁给当时还是高丽世子、长期生活在大都的王謜,王謜是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和王愖的儿子。虽然远嫁高 丽,但他们的婚礼是在大都举行的,婚后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大都度过的。宝塔实怜与王謜的感情不好,经常吵架,长期分居。在各有图谋的高丽大臣们的怂恿下,宝塔实怜公主还差点改嫁他人。在她和亲高丽期间,所作所为与她的身份不符,并且与丈夫分属不同的阵营,针锋相对,互为敌手。只因有强大的元朝为她撑腰,所以虽然她和亲高丽后给元朝带来的是不断的麻烦,但她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受到影响,而她不遵王室规矩的言行举止,高丽也不敢追究。
为元朝争气的是元顺帝的亲孙女宝塔失里。公元1349年,元顺帝将宝塔失里封为承懿公主嫁给了时为高丽江陵大君的王祺。三年后,王祺被册封为高丽王,长住大都的王祺必须回国继位,于是夫妻二人一起到了高丽,开始了承懿公主的王后生涯。承懿公主虽为元朝公主,却与忽都鲁揭里迷失和宝塔实怜两位元朝公主秉性不同,她和王祺感情非常好。当她出嫁高丽时,元朝已变得不安定起来,不再有原来的强大国力。但因为有她在元朝与高丽之间维系友好关系,高丽没有答应起义军的要求而联手对付元朝。更为难得的是,当高丽国内发生“兴王之变”时,面对包围住王宫的气焰嚣张的叛军,连王祺都吓破了胆,躲进太后密室,承懿公主却独自一人静坐在王宫门口,与虎视眈眈的叛军对峙,令叛军不敢踏进宫门一步。一直到叛乱被平定下去,她才起身离开。承懿公主的沉着、冷静与勇敢,稳定了军心与人心,为平定叛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赢得了高丽国王对她的挚爱与敬重。公元1365年,在她因为难产去世后,悲痛欲绝的王祺为她大办丧事,“令诸司设奠,赏其丰洁者。于是争务华侈,至有称贷以办者。王素信释教,至是,大张佛事,每七日令群僧梵呗随魂舆,自殡殿至寺门,幡幢蔽路,铙鼓喧天,或以锦绣蒙其佛宇,金银彩帛罗列左右。观者炫眼,远近诸僧,闻者皆争赴”(《高丽史》卷八九,列传第二,《后妃传·仁德王后》)。
承懿公主去世多年,王祺还悲思难扼。“日夜对食悲泣,三年不进肉膳”(《高丽史》卷八九,列传第二,《后妃传·仁德王后》),公元1396年,承懿公主已去世31年。王祺还率群臣在承懿公主正陵前一起发誓保护公主陵产:“有国有家,配匹莫重。矧兹内助之贤,宜在不忘。……徽懿鲁国大长公主,分派天潢,连芳戚晼。礼从亲迎,来嫔我家,潜燕京,既同甘苦。殆及东旋,再定祸乱。……温恭小心,循蹈妇则;慈祥惠爱,克著母仪;儆戒相成,多所匡救;是宜终始,共守宗。乃以弥月之辰,竟殒厥身。兴言及此,痛楚尤深。……佛天在上,宗社在下,今我同盟及后代君臣,不遵此盟或有侵夺盗用者,神必殛之。”(《高丽史》卷八九,列传第二,《后妃传·仁德王后》)可见,承懿公主与王祺的这份真爱。元朝与高丽虽然和亲历程多有波折,和亲的效果却不容忽视。对元朝来说,控制住高丽,则牵制住了日本。并且在有战争时,高丽也成为元朝的得力帮手。对高丽来说,高丽王也得以凭其驸马身份提高了自己的地位,终元一代,保持了本国的局部主权,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让高丽获益多多。如棉花的种植是元时从中国传入高丽的,大量代表中国儒学及理学思想的书籍,也是元时流向高丽的。
(五)明清时期
有明一代,虽然没有像宋朝那么激烈地反对和亲,但几乎也没什么和亲记录。而到了清代,满蒙之间则频频联姻,并且是中国历史上别具一格的和亲形态。满蒙统治集团之间,和亲时间长,和亲人数多,和亲范围广,真正体现了满蒙一体,亲如一家的关系。整个清朝时期,坚持满蒙联姻,“南不封王,北不断亲”一直是历任统治者奉行不替的一项基本政策。根据《满文老档》《清实录》的记载,“清朝的满蒙联姻长达300年(1612-1912),据皇家的族谱《玉牒》记载,在这300年中,满蒙联姻共595次,其中出嫁给蒙古的公主、格格达432人次,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清代满蒙联姻关系及对蒙古的经济援助》)不过,这些联姻是包括了所有从皇帝至八旗王公与蒙古通婚在内的。
在清朝统一东北、入主中原、建立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这一国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在满蒙和亲的众多女性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那个从蒙古科尔沁草原走出来的,历经四帝,躬助三朝,两扶幼主,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历经康、雍、乾三帝追封累加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为大清王朝奉献了一生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和亲公主-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太后布木布泰。
这位流淌着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血液的大家闺秀,非同一般,一生经历曲折。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宰桑的第二个女儿,其祖父是后来被皇太极追封为和硕福亲王的贝勒日固齐莽古思。公元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11年前,她的姑姑哲哲已嫁给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1688年1月27日,布木布泰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纵观布木布泰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大清朝的发展、繁荣而战斗不息的一生、惊心动魄的一生。她人在深宫,却运筹帷幄,在虎狼一般的多尔衮眼皮下将年仅六岁的幼子扶上帝位,把权倾朝野、志夺皇位的鳌拜巧计收伏,为孙子康熙扫清障碍,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可谓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幕后“铁娘子”。她以她的睿智和柔情,以她的坚韧和刚强,历经人世沧桑,搏击时代风云,先后佐助三代帝王,主持了入关、定都、灭明三件大事,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因此,有人就认为,大清王朝的兴衰与两位女政治家关系密切:兴,在孝庄;衰,在慈禧。
三
研究中国古代和亲女性,弘扬中国古代女性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对当下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构建,无疑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衷心希望,这22位和亲女性代表的悲壮史迹,能激励国人传承古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让中国随着时代的脚步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发出更强劲的声音,同世界人民一起,打造一个友爱、和谐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汉)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传)[M].中华书局,2010.
[3](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M].
[4]李鸿建.和亲,那些远去的倩影[M].新华出版社,2013.
[5]香莲.清代满蒙联姻关系及对蒙古的经济援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6](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6.
[7]高丽史(卷八九,列传第二)[C]//后妃传·仁德王后.
[8]新唐书·吐蕃传[M].:科学出版社,1958.
[9]左传·襄公二十三年[M].中华书局,1957.
[10]周礼·秋官·象胥[M].
[11]资治通鉴[M].
编 者 按:原文引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9月第44卷第5期,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