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年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从古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直到地中海沿岸、印度、伊朗、伊拉克和欧洲腹地,开辟了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从西汉时期到隋唐的1000多年里,载着丝绸、瓷器、羊毛、玉石的商队络绎往来,怀揣梦想的僧侣、使者们辗转奔波。跨越高山和沙漠,突破地理的限制,文明因互通而繁荣。
它就像一条连通中西方的绚丽彩带,上面缀满了象征友谊和文明的珠宝。
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助力申遗成功,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部长伏海翔和同事们,开始了丝绸之路相关文史资料的整理。
伏海翔,别署山父、号吹云堂主人,陕西扶风人。20世纪90年代师从傅嘉仪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研究金石文字。
印风大朴不雕,追求古铁印高浑一路。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终南印社副社长、西安市文物认定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部长。
当他看着标注着数十个中外城市的丝绸之路线路图,上面的小红点就像一个个红色印章。不由得萌生了一个念头:将这些城市名称都刻在印章上。
(伏海翔在雕刻印章)党田野 摄
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对中国城市要保留古韵古香,外国城市却要中西合璧。印章既要风格统一,又要各具特色,如何完美兼顾,即使是拥有多年篆刻经验,伏海翔也屡次纠结,陷入创作瓶颈。
而且,国内的城市名称比较简短,刻起来相对容易。但外国城市名称比较长,“斯”“什”“尔”“克”等字反复出现。为了不让字体重样,伏海翔也是绞尽了脑汁。
(伏海翔为希腊城市雅典所刻的印章)党田野 摄
第一批印章,伏海翔刻了丝路沿线19个国家的86座城市,包括西安、兰州、敦煌、吐鲁番、罗马、威尼斯等。他为希腊首都雅典刻的印章中,在“雅”“典”两个汉字之间,他还创造性的刻上了相关的希腊文,文化融合恰到好处。
关于创作,伏海翔表示:“要创作一个作品,首先要表达自己的思想,然后要确定一种风格。印章是零零星星的一个小图章,不可能把它弄的五花八门,要从艺术的角度去对它进行完善和表现。”
除了充满创意的构图,精巧设计留白、留虚和留实,还需要抱着“尽善尽美”的艺术态度,不断设计修改图案,甚至不惜推翻重来。
通过这些小小的印章,伏海翔向大众展现了丝绸之路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千年文明痕迹,在方寸间“浴刀”重生。
编 者 按:原文载于《宣和印画》,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曹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