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 牛敬飞:“马踏飞燕”应称为“马踏飞鹰”?

发布时间:2021-01-20 浏览次数:289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铜奔马,俗称“马踏飞燕”。关于这一艺术珍品,学界至今仍有诸多讨论。在铜奔马的制作年代上,有东汉说和西晋说。至于奔马所踏之鸟,除飞燕说外,既有带神话色彩的龙雀说、神乌说、神鸠说,也有写实性的飞隼、飞鹰说。


与流行的汉代说不同,孙机《关于甘肃武威雷台出土铜奔马的年代》(《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认为铜奔马为西晋之物。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关于铜奔马的年代,何志国《甘肃武威市雷台出土铜奔马年代考辨》(《考古》2008年第4期)已经涉及,其主要依据是带铭文铜马所见“左骑千人”与《续汉书·郡国志》武威郡下有“左骑千人官”相合。带铭文铜马还有“张掖长”一职,何志国提到三国时已无“左骑千人”和张掖县。笔者发现,东汉武威郡下辖十四城中,有“张掖”、“左骑”二城,曹魏时期已废置。西晋时,武威郡下已无张掖县。隋大业二年(606),改张掖郡下酒泉县为张掖县,“张掖县”又见诸史册。一言以蔽之,西晋无张掖县,故铜奔马所属的系列铜马只能是东汉所造。


雷台汉墓墓主为骑兵将领,且凉州有汉家马苑,故铜马无疑为写实形象,其所踏之鸟亦然。河西地区鸟类资源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调查,尚有五百种。在古代生态环境尚未破坏的条件下,其种类应更多。史籍证明,古代凉州有着丰富的鸟类资源和深远的鸟文化。


汉武帝征服河西后设置的新县中,有“鹯阴”、“鸾鸟”。郑玄注《周礼》时,用“凉州鸟翅”形容干肉形状,说明凉州之鸟在汉代已闻名天下。东汉后期,凉州名士侯瑾精通“鸟语”,曾“见白雀与群雀同行”而推断汉朝气数将尽。十六国时期,凉州出现多个割据政权,其特有的鸟文化日益显现。在诸凉政权中,前凉张氏与鸟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凉州治所姑臧城(今武威)为匈奴所筑,张轨割据一方后大举筑城,形成头尾两翅形状,被称作“鸟城”、“翅城”。在姑臧南不远处,张轨因五色鸟显灵而建“鸾鸟”新城。


司马氏南渡后,东晋使者将晋帝驾崩消息带至凉州,属下趁机劝已有独立之势的张骏放弃东晋年号。史家认为,此事印证了数年前姑臧城里的民谣:“鸿从南来雀不惊,谁谓孤雏尾翅生,高举六翮凤凰鸣。”“鸿”指东晋使者,“雀”与“孤雏”指凉王张骏。大概同时,姑臧城里建起“神雀观”(一称飞鸾观),正取“圣皇受命,神雀来也”之义。


后凉、西凉也利用雀鸟符瑞鼓吹政治合法性。吕光在位时,“白燕游酒泉郡,黑燕列从”,“白雀巢阳川令盖敏室”。西凉国主李暠在位期间,“有白雀翔于靖恭堂”,“敦煌有葛缘木而生,作黄鸟之形”,“白狼、白兔、白雀、白雉、白鸠皆栖其园囿”。诸凉政权观鸟时非常注重白色,根据五行思想,凉州居西,五行属金,五色属白,人们认为“白祥金精所诞”。于是,凉州人把本地盛产的白雀当作上天所降的祥瑞。诸凉衰亡时,也有相关“鸟兆”。西凉末年,“有双雉飞出宫内。通街大树上有乌鹊争巢,鹊为乌所杀”,不久凉主李歆兵败被杀。


在诸凉政权眼中,鸟类的活动不仅是自然现象,而且是充满政治隐喻的各种天命符号。除了象征国运外,其他场合也多有各类鸟类身影。前凉时,“凉州罪人于市将刑,忽有一白雄鸡飞于人边请命,引颈长鸣,伏地向吏,驱之辄来”,刺史或将白鸡视为祥瑞,因此而免其罪。张氏名将谢艾将兵南下,“夜有二枭鸣于牙中,艾曰:‘枭,邀也,六博得枭者胜。今枭鸣牙中,克敌之兆。’”名士郭瑀在拒绝前凉征召时,随手便指天上“翔鸿”,以明清高之志。西凉时期,黑雉曾现于敦煌,“凤凰集于效谷”。唐高宗时敦煌出现白雀,武周时又出现五色鸟,表明唐代凉州鸟类资源仍很丰富。


因此,铜奔马脚下的飞鸟应是凉州某种鸟类。雀类往往被视为祥瑞,似不应被奔马所踏。除“白雀”外,凉州还有一种鸟类特产,即凉州鹰。西晋末年,张轨派兵至河洛勤王,洛阳民谣唱道:“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鸱苕”即“鸱鸮”,古人多指猫头鹰。猫头鹰昼伏夜出,骑马带猫头鹰显然不合常理,臂鹰走马倒是古代骑猎常识。中国古代多将鸮形目鸟类(猫头鹰之类)与其他昼行性猛禽混淆,凉州骑兵随身带的“鸱苕”应即某种猎鹰。


前凉灭亡后,凉主张天锡南入东晋,怀念凉州风物时言道:“桑葚甜甘,鸱鸮革响。”“鸱鸮”即凉州鹰,在张氏眼里它是变了叫声的猫头鹰。唐代,凉州鹰的名气依然很大,还出现过白鹰。贞观初年,中央派到凉州的使臣曾建议凉州刺史向朝廷进贡名鹰,被刺史拒绝。《元和郡县志》载,张掖甘峻山“出青鹘鹰,称为奇绝,常充贡献”,敦煌沙州节度使张义潮也曾“进甘峻山青骹(鹘)鹰四联”。可见,太宗之后,凉州鹰最终飞入长安鹰坊。唐亡后,凉州敦煌附近还出现过白鹰,当地官员为此作《白鹰呈祥诗》。


在古代诗文中,奔马飞鹰成为射猎诗的常用题材,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雪花鹰背上,冰片马蹄中”,“兔起马足间,苍鹰下平畴”,“飞鹰跃马实快性”。最能切合铜奔马形象的,莫过于杜甫的“放蹄知赤骥,捩翅服苍鹰”和苏轼的“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纵马放鹰是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的习俗,河西地区北接蒙古高原,西连西域,易受北族影响,凉州鹰亦因此成名。武威铜奔马正是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凉州马与凉州鹰融合在一起,应称之为“马踏飞鹰”。





编 者 按: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曹  琪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