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昭君博物院与名都小学共同打造的"文物里的生僻字"文化课堂圆满举办。60名学生在文物与文字的对话中,触摸到民族交融的鲜活历史。
启·青史弦歌
社教员以《昭君博物院概况》开篇,通过PPT与历史影像,呈现草原丝路上的文化枢纽地位。重点讲述昭君出塞典故,诠释"和合共生"的民族智慧。
解·字隐春秋
聚焦青铜钫铭文、和亲瓦当图腾,解读"钫""瓯"等生僻字的形声奥秘。当学生发现瓦当上"单于和亲"的铭文,直观感受文化融合的魅力。
触·文物实感
社教员手持1:1复刻的青铜钫,详解汉代中原器型与游牧纹饰的碰撞。通过传递观察汉代和亲瓦当,学生亲手触摸到文物中"汉宫锦"与"胡地革"的交织工艺。
社教员带领学生,用七彩纸卷拼贴昭君琵琶。作品巧妙融入昭君文化,数幅《胡汉和韵图》最终拼成巨型民族团结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