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的凉州模式

发布时间:2022-04-11 浏览次数:6906 来源:中国石窟走廊

就在考古界苦苦寻找凉州造像的时候,酒泉一带新出土的北凉石塔似乎有话要说。


敦煌三危山石塔


   酒泉是汉武帝在河西最早设立的郡,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人类四大文明、三大宗教的交汇之地,酒泉大地上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全市文物点达到1393处,甘肃省7处世界文化遗产,酒泉市就占了4处,包括敦煌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锁阳城。作为全国文物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酒泉被称为一座中国历史的露天博物馆和地下画廊。


   人们说,酒泉的每一块石头都能讲一个故事。而北凉石塔的故事更为传奇。


   酒泉前后两次共出土了6座北凉石塔。第一次是在酒泉文殊山石窟寺院遗址的一个储藏室发现的,共藏有5座残塔,其中1座为北魏的,4座为北凉的。经考证,这5座石塔是清代光绪年间在酒泉城内的石佛寺湾子挖出来的,大致位置在现在酒泉城的西南方。


1969年,酒泉又出土了著名的高善穆塔和程段儿塔,出土地点也是石佛寺湾子。


酒泉程段儿石塔


   河西地区共出土北凉石塔12座,其中酒泉6座,敦煌5座,武威1座。另外,新疆吐鲁番市也出土了2座。因吐鲁番当时也属北凉地盘,以上石塔都称为北凉石塔。


北凉石塔的出土之处,都是寺庙所在地,说明当时石塔都不在石窟中安置,而是地面塔寺内的供奉物。石塔上有沮渠蒙逊时代的明确纪年,塔身雕刻的佛、菩萨造像,为我们掀开了“凉州造像”神秘面纱的一角。


先看看这尊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国宝级北凉石塔——酒泉高善穆石塔。


酒泉高善穆石塔(甘肃省博物馆 藏)


高善穆石塔,用青黑色玄武岩雕琢而成,小巧玲珑,雕刻精美。有“承玄元年(428年)建”铭文,这是明确的沮渠蒙逊的纪年。


塔高44.6厘米,基座底径15.2厘米。八面基座每面线刻供养人一身,上端刻八卦符号。塔身上部为印度覆钵塔形状,刻有八个佛龛,七龛为禅定坐佛像,一龛为交脚弥勒菩萨像。佛像面容浑圆,两眼鼓凸,着通肩大衣。交脚弥勒菩萨头戴宝冠,袒露上身,下着羊肠大裙,双手交于胸前。塔盖还刻有北斗七星图形。


高善穆石塔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石造像塔中最精美的一件,也是中国人模仿印度覆钵塔的最早实例。石塔上的线刻画,刀法简练,线条流畅,人物造型朴拙,与炳灵寺西秦壁画的风格非常接近。黝黑的石质与浅白的刻痕构成阴阳相生的奇妙视觉平衡,而1600年沧桑岁月的包浆,又让它褪尽了石头的坚硬,如温润的祁连墨玉般光滑,通体散发出古雅深邃的光芒。


北凉石塔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批佛教石塔,它们集儒、释、道思想于一塔,代表了北凉的佛教思想和艺术特色。北斗七星和八卦符号等东方传统文化元素在佛塔上出现,可能与沮渠蒙逊既推崇佛教又倡导儒教的思想,以及魏晋佛教传播中杂糅黄老道术的倾向有一定联系。


北凉石塔局部


   书法研究者还注意到,北凉石塔铭文的字体浑厚质朴,粗犷开张,带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生猛和雄强,是后来名噪天下的“龙门二十品”经典魏碑书法的最早源头。


宿白教授认为,酒泉、敦煌一带出土的这批北凉石塔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增补天梯山石窟第1、4两窟已不存在的凉州造像的主要形象。如造像题材的七佛坐像加一弥勒;佛的坐姿、手姿、须弥座、通肩右袒式大衣;弥勒菩萨的宝冠、璎珞装饰、交脚坐式等等。这些都为北凉造像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时隔1600年后出土的北凉石塔,让我们看到了佛陀刚刚进入中国内地时的模样。让我们返回祁连山,继续寻找北凉石窟的蛛丝马迹。


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秋日的周末,住在酒泉的我骑着自行车从市区出发,骑行30里路,第一次来到文殊山。


肃南文殊山石窟

岩石/古近纪砂砾岩

建造年代/始于北凉,终于清代


   据我当时的简单了解,文殊山石窟是中国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国内少有的规模仅次于莫高窟的大石窟寺。传说文殊菩萨曾显灵于此,故名文殊山。


文殊山石窟历经北凉、北魏、隋唐、北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各代不断增修,形成了庞大的石窟寺建筑群,鼎盛时期石窟总数达到100多个,山上的寺庙更是多达360多座,为河西地区香火最旺的佛教圣地。

文殊山的100多个洞窟分布于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现在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只剩下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千佛洞4个洞窟。何鸿从史岩先生的考察笔记中发现,1954年时,文殊山的寺院数量依然很惊人。史岩的一张旧照片中,仅后山一个小山坡上就有20多个寺院道观。


文殊山后山谷寺外景(20世纪50年代拍摄,庐江草堂 藏)


关于文殊山的建造年代,从石窟保存的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的《重修文殊寺碑》得知:“所观文殊圣寺古迹,建立已经八百年矣。”


如今,唯一能证明文殊山北凉石窟身份的就只有前山千佛洞了。洞窟不大,长宽高都不足4米。正中是方形的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两层佛窟,每层都有坐佛、菩萨像。西、北两壁尚存北凉壁画。北壁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画着通肩服装的千佛,下部画立佛十身。西壁中部画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下部画着一排供养人。窟顶部的北凉飞天直鼻大眼,丰唇深目,身躯呈“V”字形飞翔状,体型健硕,甚至略显笨重,仿佛刚从印度、西域飞来。画法是典型的西域晕染法。


文殊山前山千佛洞 窟顶飞天 北凉


甘肃省博物馆董玉祥、岳邦湖在文殊山石窟考察报告中做了详细描述:佛与菩萨像都体格魁梧,具有早期作品的特征。其画法的特点,先以土红或白色画出人物基本形象,再用较深的宽线在颜面和肢体边缘勾出轮廓,然后以红线或黑线勾勒使其定型之后,再用鲜艳而又浓厚的色彩,涂其衣裙和帔巾等饰物,裙纹除用线勾画,其边缘用一种比底色较深的颜色,晕染一道,使其明暗分明,增加了强烈的体积感。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以及敦煌272、275、254、259等早期洞窟内之壁画,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紧挨着前山千佛洞的万佛洞,是北魏时期的中心柱式洞窟。但北魏的痕迹只剩下中心柱和几尊残损严重的塑像,四壁都是西夏时期重绘的壁画。东壁正中这幅场面宏大的巨型经变画《弥勒上生经变》是整个河西石窟群中罕见的大型界画。


文殊山前山万佛洞 《弥勒上生经变》局部


所谓“界画”,是指用界尺作画。这幅楼台界画场面宏大,结构复杂,左右均衡,上下呼应,人物众多,气势恢宏。画师用界尺准确工整地描画了兜率天宫庞大繁复的“工”字形建筑群体,又用极细的笔触勾画出建筑细部及人物形象、花草树木。总计绘制大小殿阁门楼建筑12座,各色人物239人。画面中心的弥勒菩萨着藏式装束,不同于常见的交脚弥勒形象;两侧侍立的各类“眷属”也穿袍服。这说明西夏时期藏传密教已开始在河西流行。


何鸿感慨地说,莫高窟元代以后就停止营造,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只跨了几个朝代。像文殊山这样连续营造近1600年,包含从北凉到民国的石窟和建筑遗迹的大型石窟寺,全世界都很少见。


继续向西,又到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都是北凉时期开凿的,最能反映沮渠蒙逊时代的造像风格。


莫高窟第275窟


莫高窟现存北凉石窟共7个,编号为267、268、269、270、271、272、275。在这7个洞窟中,267、268、269为三洞合一的单元,主室编号为268;270、271、272也是三洞相连,主室编号为272;加上独立的275,称为“北凉三窟”。


奇特的是,“北凉三窟”没有中心柱,整个洞窟仿照汉魏传统木构建筑,多汉阙形式的佛龛。这种阙形龛的结构与东汉画像砖中的中原建筑形式完全相同,是印度佛教石窟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合璧,在整个河西以及云冈早期窟中都没有先例,也与天梯山、炳灵寺、马蹄寺、文殊山石窟的凉州洞窟中心塔柱完全不同。但壁画人物造型特点、晕染方法等却与凉州石窟惊人地相似。


莫高窟第268窟 北凉


第268窟是个平顶的长方形毗诃罗窟,又称禅窟,也就是用于坐禅修行的洞窟。飞天高鼻大眼,上身袒裸,线条粗犷,呈“V”字形身姿,有西域造型特征,被认为是莫高窟最早的飞天。


莫高窟第272窟


“北凉三窟”最大的看点是第272窟的闻法菩萨。西壁两侧密密匝匝绘满了40个小菩萨。他们有的持花,有的徒手,或坐或跪,手舞足蹈,仿佛听到佛祖说法后都乐得跳起舞来。菩萨的舞姿、神态无一雷同,等于为我们保留了古印度的40个舞蹈动作。


壁画以单纯的土红为底色,用褐色勾勒人物轮廓,再用白色点出鼻眼隆起部位,凸显出立体效果,色调热烈而明快。但由于年久日深,这些色彩、线条都发生了变色反应,大多数褐色变成了黑色,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粗犷生猛,接近西方野兽派画风。


第275窟 交脚弥勒塑像


第275窟这尊3.4米高的交脚弥勒塑像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大的塑像。菩萨上身赤裸,体态健硕,头戴三珠冠,目光收敛下视,外展的嘴角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衣服的褶皱和起伏用贴泥条和阴刻的方法表现,造像题材和技法都来自犍陀罗。同处一窟的另一个较小的交脚弥勒,高坐在汉朝宫阙一样的龛里,像一位陷入沉思的少女。用汉朝宫阙的形式给菩萨造龛,是敦煌工匠改造外来佛教造像的第一次尝试。后来,这种形式传到了中原的云冈和龙门等石窟。


我们回过头来看,武威天梯山第1窟、第4窟,张掖马蹄寺、金塔寺东西二窟,酒泉北凉石塔,文殊山前山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炳灵寺第169窟等早期石窟和造像,无论是石窟形制,还是造像题材、壁画风格,都非常接近,它们同属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西秦时代,共同构成了凉州石窟造像艺术模式。





编 者 按:原文引自《中国石窟走廊》,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