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关于昭君和昭君出塞的民间传说

发布时间:2022-01-3 浏览次数:4204 来源:语文学刊

吴晓明


[摘要]昭君出塞和亲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西汉元帝时期的一件国家的重大事件,在当时,上自西汉的皇帝大臣下至普通百姓,乃至远在塞外的匈奴,都享受到了几十年的和平时光,在后世,昭君及其子女致力于汉匈和平的努力更为后世和平解决民族争端树立了一种很好的范式。


[关键词]昭君;昭君出塞;民间传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8)01-0061-05


一、昭君出塞的史实与昭君文学


对于昭君出塞,现在见于文字的最早的记载应该是《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是东汉的班固(32-92)。其中《汉书·元帝纪》第一次提及昭君:“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即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戈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在另一处记载中,《汉书·匈奴传》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从以上两段关于王昭君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从中肯定如下事实:汉帝将昭君赐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和亲;昭君曾再嫁复株累单于;昭君在与两任单于生活中育有一子二女。《汉书》是我国历代史学家公认的信史,史实清楚,史料确凿,同时作者班固生活的年代也离昭君出塞的时间(公元前33年)相去不远,应该说对于昭君出塞带来的和平有切身的体验,因而对于他对于昭君的记载应该是比较真实的。只不过由于整体文字的疏略,使得我们从中得到的关于昭君的信息就只有这些只言片语。


另外关于昭君及昭君出塞的史实历来引用得比较多的,是《后汉书·南匈奴传》:“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这段话对昭君的心理和外貌均有描写,文辞华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饱含有强烈的情感态度,与其说是史笔,倒不如说更倾向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后汉书》本来作为信史的记载就可疑,加之作者范晔(398-445)距离昭君的时代已经很远,文本中主观性的文字描述与文学性加工,更加使人怀疑《后汉书》对昭君事迹记载的真实性。


但不管怎么说,昭君以一介弱女子的形象,主动请行和亲,奔赴人地生疏的塞外广域,这件事本身就是很吸引人的题材,加之正史记载的疏略,正好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的加工创作和想象发挥的空间。自《汉书》及《后汉书》之后,历代关于昭君的文学作品佳构迭出、代不乏人。从体裁上看,以昭君人物及昭君出塞事件为题材的作品有诗、词、散曲、变文、鼓词、民歌、戏曲以及小说、散文、话剧、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类型。从创作的数量上看,历代歌咏昭君的诗歌(词、散曲和变文、转踏等)有一千余首,小说和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近四十种,各类戏剧约有三十多种,记载和评论昭君故事的历代著作达三百余种。[1]从作者上看,古今中外写过王昭君事迹的作者有五百多人,每个时期的主要作家几乎都有关于昭君的文字传世。包括古代著名的石崇、鲍照、庾信、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元好问、耶律楚材、关汉卿、马致远、高启、李东阳、沈德潜、纳兰性德、袁枚、曹雪芹等,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有董必武、郭沫若、翦伯赞、曹禺、老舍、邓拓等,甚至远至日本、越南等国,都有著名人物关于昭君的歌咏。历代关于昭君及昭君出塞的作家作品,如一条浩瀚不绝的长河,从历史的大地上奔腾而过。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以美人香草自托的文学创作传统,作为我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更是历代关注和歌咏的对象。但也要看到这些昭君题材文学作品,大都是文人的创作,它们更多的是以文人士子之心揣摩昭君。其中有个人在政治得失上的感情融入,有对现实国家大政外交政策的思考,这正如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咏明妃。为千古负才不偶者。十分痛惜。”[2]这些文学家们大多从自身遭遇和时代背景出发,“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他们是在说昭君,咏明妃,但其实更是在表达自己,而昭君成了他们理想中的文学架构。“创作者站在各自所处的时代,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塑造出千姿百态的王昭君形象,赋予她不同的生命归宿。”[3]


二、以湖北“昭君姑娘”和内蒙古“昭君娘娘”为代表的昭君的传说


昭君出塞和亲母题的不断酝酿生辉,形成了昭君文学的灿烂长河。但“文化从来就是在两条线上齐头并进的。在文人们用他们的视角改造和书写昭君的同时,民间对于昭君故事的演绎也从未中断”。[4]作为昭君文学绵延发展的两条脉络,文人创作的繁花似锦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另一条时隐时现的文学河流也不容忽视,这就是昭君出塞在民间文学形式上的发展。民间传说中的昭君形象,表现了最底层普通老百姓最朴素的感情,最纯洁的爱憎,他们眼中的昭君始终与大众 百姓站在一起,她是美与善的化身,集中了世间最美好的品德。“劳动人民通过塑造善良、勇敢、爱民爱国的昭君形象来寄托自己战胜灾难、企求幸福的善良愿望,表现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5]民间传说经常与自然遗迹、历史风物联系在一起,人们常常由某种具体的自然物或历史纪念物进而构想起关于它的传说。由于地域和活动范围的关系,关于昭君的民间传说,主要集中在她被选入宫前的家乡,即今天的昭君故里兴山和出塞之后的塞外广漠,尤其以“青冢”的传说最为著名。同时,南北两地的传说就如同两地迥然不同的景物一样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现在兴山范围流传的传说,昭君形象一直都停留在青春美丽的少女印象,即传说的主人公大都是“昭君姑娘”,而在塞外绝域,当地百姓们对昭君十分尊重,把她称为“昭君娘娘”。


(一)以兴山为范围的昭君姑娘的民间传说


昭君离开家乡进入大汉皇帝的后宫,没过几年又自愿出塞和亲,消息传回了家乡,关于她的传说故事便在家乡流传开来。人们喜爱尊敬这个从自己的家乡走出去的优秀女儿昭君,连带与她有关的事物,她生活过的有还留有她气息的地方,也一起引起人们的怀念。昭君最青春、美丽、善良的形象,一直深深烙印在家乡人们的心里,成为家乡人世世代代抹不去的久远的记忆。这里有一个重要现象,即昭君故里兴山的昭君传说,主人公往往是以昭君姑娘的形象出现的。即昭君的传说时间停留在进宫之前,往往表现的是昭君的美丽、善良、聪慧、与当地百姓的感情以及与兴山山山水水的感情。一草一木总关情,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兴山对从这里走出的女儿昭君的深厚感情。虽然昭君一去可能再也没有回到过故里,但昭君这个兴山女儿的身影,始终受到牵挂。而故乡对昭君的印象也一直保留在未入宫的姑娘阶段,故乡的记忆里永远是年轻美丽的昭君姑娘。作为昭君故里的兴山,人们对昭君的感情是朴素而真挚的,这尤其可以从兴山流传的各种关于昭君姑娘的传说中看得出来。


昭君姑娘的传说是以香溪为中心展开的。自从从香溪河畔走出去,昭君便与香溪连在了一起,谁也离不开谁,说昭君便想到了香溪,说香溪不得不提起昭君。香溪的得名就与昭君有很大的关系,《兴山县志》载:“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尽香。”美人与溪水,相互映照,构成了兴山民间传说中最美丽的一幅图画。


另外关于桃花鱼的传说,表现了昭君与家乡父老的深厚感情,这感情浓厚,变成了滴落的泪珠,最后竟然化成了美丽的桃花鱼。人们睹物思人,看见美丽的桃花鱼,就会激起心底对美丽的姑娘昭君的怀念。如下面关于桃花鱼的传说:


昭君离开家乡时,香溪河的桃花纷纷飘落满地,来送行的乡里人热泪直往桃花瓣滴落。花上沾的泪,泪洒在花上,全村百姓的心肠都牵动了。船儿过了珍珠潭,走得更快了。重重青山挡住了昭君回望家乡的视线,她禁不住在船上哭起来了。船夫看了也忍不住落泪,水也好像在呜呜哭了起来。那些满树的桃花纷纷落下,朝着昭君姑娘坐的船头飘去。落在水中沾了昭君姑娘眼泪的花瓣变成了满河浮动粉红色的游鱼,一伸一缩,一张一合,一闪一闪的,和岸上的桃花像极了。这些鱼儿一直把昭君送出了香溪口。从此,人们给这些美丽的鱼儿起了个动听的名字叫作“桃花鱼”。[6]


另外关于昭君的传说还有“楠木井”“大礼溪”“小礼溪”“桃花村”“绣鞋洞”“香溪免潮”等等。这些众多的关于昭君的传说,是兴山老百姓们感情深处最真挚的记忆。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历史风物、地理遗迹,想起那些祖祖辈辈代代流传的香迹犹在的传说,都会勾起对昭君姑娘的美好的怀念。


(二)以青冢为代表的昭君娘娘的民间传说


下列一个关于昭君娘娘和昭君坟的来历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天宫王母娘娘率众仙女云游,正值天气酷暑,干燥闷热,待来到塞外草原,自觉口渴身累,想略作歇息再返天宫。众仙女得知王母心思,便四下寻找宝地。忽见眼下两条黑水映入眼中,河畔清泉流淌,便禀告王母。王母落下云头,来到黑河边上,只见两河(大小黑河)之间一块绿洲甚为奇观,草青青,花争妍,五彩缤纷。王母一眼就看中了,但河水涛涛,难得过身。正在犯愁之际,迎面乘船飘来一位年轻美丽的妇人,上前给王母施礼道:“请仙母众姐妹乘吾小舟而过。”王母娘娘上下打量着这位和善可亲的妇人,点头答应了。于是娘娘和仙女们跳上船来,妇人轻轻摆动船桨,便靠近彼岸,登上绿洲。待王母和众仙女歇息玩耍痛快,妇人又乘船将其载返回岸。王母甚为感激,问有何相求,妇人言道:“此处黑河长流,草绿蓄旺,只是种田土壤贫瘠,难以丰收。百姓食粮甚难,望仙母赐肥土,养育庶民百姓。”王母听罢甚喜,忙出言:“这点小事,微不足道。”可一言已出,这土又何来,自己浑身上下,披丝戴纱,哪来的半点天庭之土。正在为难时,忽想鞋中可能有土。忙脱下鞋来,见鞋里果真有土,便倒在岸边,妇人忙施礼感谢。王母与众仙女也很钦佩妇人的善良,离去仍依依不舍。且说这鞋中之土,倒在黑河岸边,眨眼工夫长成山一般大的一堆 土,而且土质 优 良,最适种植庄稼。妇人已领会王母赐土之意,便将土分给村民百姓。百姓得此宝土之后,耕种庄稼,连年大获丰收。倘哪年土壤不佳,来此取土撒于地中,土地马上就肥起来了,而且这堆土是取之不尽的,它随取随长。而那位善良的妇人是谁呢?待后来方知就是那位胡汉和亲的公主,匈奴王单于的爱妻-王嫱昭君。


后来,昭君死后,百姓为了纪念她,便将其葬于黑河岸边那堆王母娘娘赐的宝土下。还常来烧香敬纸,并称呼昭君为“昭君娘娘”,请求昭君娘娘保佑百姓平安。久而久之,世代相传,这山一般的黄土堆,便称作为昭君坟。[7]


从上则故事我们发现,昭君具有善良、博爱的优秀品德,为老百姓谋福利.她从王母娘娘处求来宝土,分散给老百姓,使得大小黑河边的老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昭君出塞后的传说,更是经历了由人到神的神圣化过程,最终被称为昭君娘娘受人崇拜。昭君被列入了民间传说中王母娘娘的神谱序列,而慈民爱众更是传说中神佛们的普遍性格特征。


昭君在出塞和亲之后,史书并无对她塞外生活的详细记载。但在《汉书》中我们得知,昭君后来再嫁以及生儿育女,可见在塞外生活并不十分孤寂。在塞外,单于和昭君并辔齐驱,广袤大地都留下了他们的动人传说。在这些传说中,一般称呼昭君为“娘娘”,一方面这切合了昭君的身份,昭君为单于阏氏,汉族的百姓一般称为娘娘,另一方面,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信神的人一般也称呼女性的神人为“娘娘”,从中可见昭君在塞外草原广大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昭君娘娘在塞外越来越展现出神圣化的趋势,她护佑着塞外的百姓。而且从众多的关于昭君的传说可以看出,昭君总是与下层受到压迫的平民百姓站在一起,对于欺压百姓作恶多端的地主恶霸则多有所惩戒,这反映出了民间传说惩恶扬善、同情弱小、反抗压迫的普遍的心理。如关于昭君坟-青冢的传说,百姓经常在青冢求平安,求子孙兴旺,求衣食富足。另外,在塞外还有关于昭君庙、昭君桥等的传说,这些传说都与昭君的美好品德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百姓们对昭君的尊敬与崇拜。


在山西境内的历史上的通塞中路(相当于今同蒲铁路线)沿线,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当年昭君出塞经过的地名遗迹,如阴地关、东胜店(琵琶老店)、武州塞、武州城(白羊城)、蹄窟岭、饮马泉、扇庄等。在古都长安,昭君待诏掖庭的汉皇后宫,对昭君的记忆已非常模糊,长安,昭君心中永远的痛,多少怨恨与痛苦,都已随着长安城在战火中的一次次毁灭而消失。


三、结语


传说往往似真非真,它与自然遗迹以及历史纪念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可信性。看到一座桥,一条河,一个小村庄,就不由得要去发现关于它们的传说。感觉上像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但实际上人们心理十分清楚这传说属于杜撰,并非事实。由于民间传说往往口耳相传,能付之文字记录并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因而传说的时间局限特别明显。当今世界快速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开放与共享的社会,地球对于我们来说越来越像是一个地球村,民间再无任何神秘而言。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科学教育制度的普遍,使得民间传说滋养的沃土正在逐步消失。丰富生动的民间传说后继乏人,正面临着灭绝的境地。也许要不了一两代人,富有生命力的民间传说便要真的要从民间消失了。对于昭君传说也是如此,在昭君故里,在塞外青城,在出塞长路,现在能讲起昭君传说故事的,都已经是上岁数的老人,而年轻人,对此多是充耳不闻,或一知半解。因此,在当前,对昭君及昭君出塞传说在各地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开发显得尤为迫切。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遗憾,也应该是今后昭君文化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冀,杨笑寒,著.昭君文化研究[C]//林幹.昭君文化丛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金圣叹选批杜诗[M].成都古籍书店,1983.


[3]许红艳.王昭君的生命历程-历史与文学中的不同命运[M].时代文学,2008(4).


[4]杨建兵.说不尽的王昭君-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昭君题材小说[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5).


[5]郭玲珍.简论王昭君形象塑造与研究趋势[J].三峡文化研究(第十辑).


[6]饶晓敏.王昭君民间传说美人叙事研究-来自香溪河畔的田野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呼和浩特群众艺术馆.青城的传说[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




编 者 按:原文引自《语文学刊》2018年2月第38卷第1期,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