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博物院

发布时间:2020-07-9 浏览次数:14001 来源: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

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昭君墓(亦称青冢),以匈奴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为基础,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遗址性博物院。占地面积为45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平方米。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昭君博物院全貌图


据调查发现在今内蒙古和山西等地有数座王昭君墓,而这些昭君墓中,以呼和浩特大黑河畔的青冢最为引人注目。关于青冢的得名,《大同府志》一书中记载:“塞草皆白,唯此青冢草青,故名。”据说凉秋九月,塞外草原枯黄,唯独王昭君墓上的草青绿,因而人们称其为“青冢”。青冢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李白、杜甫的诗词中,如李白诗曰:“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咏怀古迹》诗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等。

王昭君墓位于昭君博物院的中心区域,坐北朝南,巍然屹立,翠绿成荫。王昭君墓由于营造年代早,一代之制尚未形成,该墓更多的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融合的时代特征。关于王昭君墓的史料记载始见于盛唐时期杜佑的《通典》。此后,辽、宋、元、清等时期的史料中也都不同程度的记载了王昭君墓。至民国时期,有关王昭君墓的文献记载和影像资料更加丰富。新中国成立以后,内蒙古自治区将王昭君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了王昭君墓文物保护管理所,并正式开始对昭君墓园进行保护和修缮。自1986年至2017年,昭君墓园历经了四次扩建提升。1986年—1987年,王昭君墓墓体两侧增设梯状踏道,墓顶及墓体前新增了两座六角攒尖顶凉亭,增补和亲铜像,使整个昭君墓焕然一新。1997年,创建昭君出塞陈列馆,增设汉代阙门、嫱云浮雕、青冢牌坊等。2006年,新修匈奴文化博物馆、和亲园、昭君纪念馆等主题博物馆区。2015年4月—2017年7月,昭君博物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重点献礼工程,创建匈奴历史博物馆,该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系统、科学展示和普及匈奴历史文化沿革的专题性博物馆。

进入昭君博物院园区,由北至南,依次有昭君主题游园、王昭君墓、和亲铜马像、“青冢”牌坊、王昭君汉白玉雕像、“谒昭君墓”石刻碑和匈奴历史博物馆。神道两侧矗立有仿古石像生、文化演艺厅(单于大帐)、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昭君故里及影视展厅(5D影院)。园区内整体建筑群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化建筑技术融为一体,在松柏绿荫的环绕下,形成了以人文景观为内涵,园林绿色为载体的旅游胜地。

文物保护与陈列展览是昭君博物院的主要职能,本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重展示匈奴文化、突出昭君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与文物藏品优势,设定了五个陈列展览,构成了昭君博物院陈列展览的基本框架。是呼和浩特地区对外文化交流、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和发展内蒙古地区文物博物馆事业和旅游业的重要阵地。


王昭君其人其事


王昭君雕像


王昭君(又称汉明妃、王明妃),名嬙,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据《汉书·元帝纪》文颖注中记载:“昭君,本南郡秭归人。”西汉时期南郡秭归所统辖范围既包括今湖北兴山县。至辽宋时期,有关昭君故里的记载内容更加丰富详细了。据宋人所著《太平寰宇记》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三国时期地属吴。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所以在不同时期对于昭君故里有着不同说法,如兴山、秭归、南郡等,系历史地理沿革形成,实同名异。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朝,“愿婿汉氏以自亲”。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希望民族和好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塞匈奴。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这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和亲故事。昭君出塞“单于欢喜”,封昭君为“宁胡阏氏”。“阏氏”,匈奴语,妻子的称呼。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生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为匈奴右日逐王。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去世,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按照匈奴习俗,复株累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居次(居次匈奴语,公主之意),小女名史无记载。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为民族友好作出贡献的伟大女性。在民间传说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汉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昭君出塞,今天被视为民族友好团结的象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融合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互鉴的典型案列。


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王昭君墓


王昭君墓近照


王昭君墓神道


王昭君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处,地处大黑河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蒙古语称作“特木儿乌尔虎”,即“铁垒”之意。王昭君墓,又名青冢,史料记载为王昭君葬地,其形制,覆斗式,高约33米,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是汉匈民族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

据考古调查发现1954年,在内蒙古包头麻池古城汉墓中出土了刻有“单于天降”“单于和亲”等铭文瓦当。这一发现从考古学角度进一步印证了昭君出塞和亲这一历史事件,为昭君墓位于大黑河南岸的可能性提供了佐证。昭君墓是西汉时期夯筑而成的汉代最大的贵族墓葬之一,是汉匈之间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汉匈关系、草原丝绸之路、昭君与草原文化关系的文物宝库。

昭君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加以晨曦与晚霞的不同映照,所以民间还有昭君墓一日三变之说;“晨如峰,午如钟,酉如枞。即早晨望去犹如高耸的山峰,中午望去象个倒扣的大钟,傍晚望去象美丽的鸡枞。正如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所说:“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昭君墓已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据有关史料记载,昭君墓,墓体上有祭祠亭,墓体周围有石刻碑文,墓前古柳横卧,有寺院,墓体两侧石兽并列。曾经发掘出梵文经卷、石虎、木柱、螭纹瓦等文物。昭君墓尚未考古发掘,墓道地宫情况无法掌握。  

昭君墓陵寝区,是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复原而成。墓体上有亭,墓体周围存放历代道台、巡抚、将军、都统等名人所立石碑8通。另外墓体前从北至南依次有“墓表”“和亲铜像”“神道及石像生”“青冢牌坊”“昭君石雕像”“董老碑”等。

近年来,昭君博物院以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广大游客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场所,成为了国内外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化展示——博物馆区


和亲铜像


博物馆区是昭君博物院主要的展示历史文化内涵的场所。始建于1981年,原名“昭君墓文物保护管理所”,2006年正式更名为昭君博物院。立足于馆藏文物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建有三个博物馆,分别是匈奴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和昭君故里。经过四次提升扩建,构建了以三大基本陈列为核心,专题陈列为补充,高品质特展为活力的展陈体系。其中匈奴历史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 一座系统、科学的展示匈奴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匈奴历史博物馆

匈奴历史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工程,也是昭君博物院第四次提升扩建的重点项目。由中国建筑设计院设计,建筑面积15092.62平方米,高度14.5米,展陈面积7500平方米。馆内设有两大基本陈列《匈奴历史文化陈列》展览、《昭君出塞文化陈列》展览,该陈列展览是昭君博物院基本陈列中的主干。还设有《昭君民俗文化展》《马文化展》等临时展览。

建筑风格以夯筑技术为主,建筑形制在仿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使其独具一格。整体建筑背依巍巍阴山,与广阔的大地融为一体,蔚为壮观。该馆自建后成为了内蒙古首府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

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始建于200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平米。建筑造型以北方游牧部族典型器物“鹰形金冠”的形象作为装饰,雄鹰昂首傲立,作展翅翱翔之姿,这件被誉为世界瑰宝的胡冠与该建筑浑然一体,成为这座博物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馆内设有《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展览,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和亲历史事件为主要脉络,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古代和亲文化的专题馆。

昭君墓文物保护管理所于2006年正式更名为“昭君博物院”。院内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葺扩建,面貌焕然一新,现已形成了以王昭君墓为核心区域,展示和普及匈奴历史文化、昭君特色文化、草原丝路文化及和亲文化的重要平台。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